读后感范文网 >地图 >读后感 >

科学读书笔记

科学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4-01-06 作者:读后感范文网

科学的读书笔记4篇。

科学的读书笔记 篇1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家论述城乡统筹发展较多的是如何统筹农村发展,今天我从研究城市的角度和大家交流关于城市的问题。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最简化、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认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中国若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互为解释变量,在常态下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由于中国已经选择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此相配套呼应,中国也必须和只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命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笔者最近学习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站在一个市民的角度,想将相关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的祖先不同的城市理想,从而营建出不同的城市形态,进而又体现出不同的城市境界。

城市的第一境界:以安全为本的城市。高墙深池、重城壁垒,是中国早期城市的基本形态,体现了我们祖先以安全为本的城市理想。至隋唐,中国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发展到古代最高水平,在保持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池基本格局的同时,城内实行坊里制度,分设100余坊,各有坊墙,夜间宵禁。

城市的第二境界: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北宋开始,中国都城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打破城内的坊墙,开店设铺,发展贸易,而不是像隋唐时期在东西两市固定交易。不以政治、军事为目的的纯粹的经济城市也在宋代开始出现,史称宋代“城市革命”。

宋代“城市革命”的本质,是我们祖先城市理想的进步。他们把城市从防御工事变成了经济舞台,并且这种转变是以牺牲安全设施为代价的。

当然,城市从以安全为本转变到以经济为本只是从宋代开始,而不是在宋代完成的。真正意义上以经济为本的城市时代,是在冷兵器时代结束、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才开始的。而欧洲,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完成了转变。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XX年,以xx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我们新的城市理想。“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它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我们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联合国的口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是对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的简明概括。

综上分析,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民地。

二、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我们科学评价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依据

所有的城市都有宜居性,没有宜居性不可能形成城市。评价一个城市的宜居性,需要建立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测算宜居指数。宜居城市就是那些宜居指数比较高的城市,通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体系来进行具体的评价:

1、政治文明。科学民主决策要求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并贯彻执行;政务公开要求城市政府开通电子政务网站并每天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务信息;民主监督要求按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及建议、当地所有媒体都开设“群众来信”栏目、政府网站开设“市长信箱”并坚持一周内回复、已经开通“市长电话”并建立有督办制度、主要领导定期到信访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并建立有信访督办制度的;行政效率要求已经建立行政审批中心,并有整套可网上公开查询的限时审批、过错追究、目标责任制、追踪监察等管理制度。

2、社会和谐。要求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大于0.3、小于0.4的;社会保障覆盖率高;社会救助站、孤儿院、福利院、养老院、法律援助中心等救助设施完善;刑事案件发案率低和破案率高;文化包容性强,城市居民能够充分尊重其他人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学历、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籍贯、不同行为方式、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已经建立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社会保险等服务,并能依法处理用人单位与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劳动争议,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3、社区文明。社区管理上建立有依法选举的居委会领导班子并能履行好人民调解、居民服务等职能,物业管理覆盖面要高、社区服务社区内文化、体育、卫生、家政服务设施或机构完备。

4、提高公众参与度包括阳光规划、价格听证等2个方面。

贫困的城市绝对不是宜居城市。本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XX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1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人均gdp标准值:大城市4万元、中小城市2.5万元的;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值:大城市2.5万元、中小城市2万元。;3、人均财政收入标准值:大城市0.4万元、中小城市0.2万元的;4、就业率;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标准值:96%。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环境优美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四个方面:

包括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工业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宜居城市生态环境考评的核心要素,是空气、水和绿化。清新的空气是健康生活的第一要素。良好的水质是宜居生活的基本保证。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也可以愉悦百姓的身心,实乃宜居城市必备之要素。

舒适宜人的气候是宜居的重要方面,全年15°c至25°c气温天数是最适宜的。

3、宜居城市人文环境的评价,核心是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彰显城市特色,促进千城一面问题的解决。

4、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建筑设计、建筑色彩、空间布局、建筑密度、园林艺术、环卫保洁、路面完好情况。

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水土资源是宜居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个城市的资源承载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标准值1000立方米,可用淡水资源量是一个刚性指标;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标准值:100%;3、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大城市80平方米;中小城市100平方米;4、食品供应安全性。

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重要、核心的影响因素,生活便宜度的考量涉及以下6个方面:

1、城市交通。包括居民对城市交通的满意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共交通分担率、居民工作平均通勤(单向)时间、社会停车泊位率、市域内主城区与区县乡镇、旅游景区的城市公交通达度等6个评价指标。

2、商业服务。包括居民对商业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人均商业设施面积1.2平方米、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配套率、1000米范围内拥有超市的居住区比例等4个评价指标。

3、市政设施。包括居民对市政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城市燃气普及率、有线电视网覆盖率、因特网光缆到户率、自来水正常供应情况、电力(北方城市包含热力)正常供应情况、环保型公共厕所区域分布合理性等7个评价指标。

4、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包括500米范围内拥有小学的居住区比例,1000米范围内拥有初中的居住区比例,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数量,1000米范围内拥有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居住区比例,市民对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满意率等5个评价指标。

5、绿色开敞空间。包括市民对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布局满意度、拥有人均2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居住区比例、距离免费开放式公园500米的居住区比例等3个评价指标。

6、城市住房。包括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标准值:26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居民户比例低和普通商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占本市住宅总量的比例达到70%。

7、公共卫生。包括市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满意度、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人均寿命达到75岁

城市公共安全与百姓安居乐业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天人、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国际国内恐怖活动升级,城市公共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城市公共安全度:

医院、供排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消防、输油等与市民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工程设施,必许完好无损,确保城市在遭受地震、洪水、风暴等灾害袭击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项否定条件,不能认为是宜居城市:

1、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2、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

3、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的。

4、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

(2)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标准:城区河流水质劣于4类,或2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不足260天/年,或沙漠流动沙丘逼近城市边缘5千米以内。

科学的读书笔记 篇2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有了兴趣,孩子们就会努力去发现并成功。

就拿李珩来说吧,他虽然生长在晚清时代,学的是八股文字,但他有一颗向往星空的童心,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自然科学的顽强毅力,所以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所谓“少年出英雄”,果不其然,这本书中的“英雄”可都是小孩子。当他们有自己的兴去实,他们会花一整个时间去发现、探索和实现。你有可能会说:

“小孩子怎么可能是‘英雄’?”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举一些例子让你们知道,如:《王冕八岁画荷花已“无骨”》,《数学神童高斯》,《王戎三岁擒贼》,《麦克斯韦15岁写》,《小包拯断案》等等。

这些孩子是英雄。他们年轻的事候就用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跟着自己的兴趣去做,最后成功了。

我们应该向他们一样,因为兴趣激发勤奋,勤奋创造天才。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的读书笔记 篇3

科学技术史读书报告2100字

伟大的变革——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有它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产生和使用不方便、长距离输送困难等等。所以社会对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纪初电磁学领域的一系列发现,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自动化的转变,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电磁理论的建立及深入研究,电力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轻便灵活的新动力,电锯、钻床、磨床、车床、各种起重机、电梯、压缩机等都采用电力驱动。制冰机、洗涤机也用上了电动机,甚至还出现了牙钻电钻、缝纫机马达、家用吸尘器等,强大的社会需要极大的推动了电机工业的发展。各种电气工业公司相继出现,交流电机也就在社会需要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起来了。而后随着电能生产和传输技术的大发展,为电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由此带来了工业技术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革。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迎来了电力技术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使资本主义大生产开始向自动化、电气化方向前进,掀起了远比蒸汽技术更广泛、更深刻的电力技术革命。由于电能较之热能具有突出的优点以及电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动了其他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报、电话、电灯的发明及使用都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以电力技术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电力技术不仅广泛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为社会提供了远比蒸汽动力更为方便而强大的动力能源。从

此,“蒸汽时代”让位给“电气时代”。

首先,它推动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其次,它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发展方向从轻纺工业为主转向了重工业为主。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得以完成。再次,第二次技术革命也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科学化管理开始兴起。生产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变化还体现在某些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采用了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再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产业需要大型生产设备和大规模生产,创立这类企业资本需求量大,靠个人积累获得资金,以及少数人合伙的传统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股份公司遂被广泛采用。在股份公司的形式下进行的联合和吞并活动,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更有需要、也有能力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组织、企业管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由此大幅度提高,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排挤中小企业,导致生产和销售的垄断。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对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适应。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逐渐发展成一种普遍现象。

第二次科技革命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它极大的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正象前面所说,第二次科技革命加速了工业的进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在它的影响下,完成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伴随工业化而来的是城市化的发展。内燃机在农业机械中的使用,化肥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多余的劳动力转向工业,而当时的大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大都市的形成。

当然,第二次科技革命造成的工业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继续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和长远眼光,滥砍滥伐和过度的开采矿产,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由于大量农业人口短时间涌入城市,对大都市形成缺乏准备和疏于管理,贫民窑、卫生状况恶化和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也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

同时,第二次技术革命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 以地质学的发展为例,早期的地质学处在零散地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阶段,人们对地质现象仅作了一些粗浅的说明,缺乏严格的科学意义。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产业革命,采煤、采铁、运河、隧道工程等为地质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与矿藏勘探相联系的区域性地质调查和矿物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另一方面关于岩石的成因及其规律,地层的排列顺序及其演化历史的理论也建立起来了。这些成果为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更加先进的生产体系随着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成熟,促进了相关地矿产业的发展,为地质学提供了日益增多的材料,为地质研究开辟了新纪元,产生了大量具有科学依据的地质理论。这一切都源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广泛影响力,它的影响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至今使人类社会收益匪浅。

科学的读书笔记 篇4

1、阅读篇名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简要背景

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相继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反杜林论》。《反杜林论》出版以后的1879年10月,法国工人在马赛召开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决定创建法国工人党。

马克思、恩格斯应法国社会党人、法国政党创始人盖德的要求,制定了法国社会党的纲领。同时,为了在法国党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由法国社会主义者拉法格出面,请恩格斯写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读物,以帮助法国工人党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并同流行于法国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恩格斯把1878年发表的《反杜林论》“引论”中的“概论”、第三编的“历史”和“理论”改写为独立的著作。

1880年由拉法格译成法文,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三期**在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上。后来于1880年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在巴黎印成单行本出版。1883年出版德文版时,改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如何从乌托邦发展到科学的核心问题。通过集中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对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积极成果和历史局限性的辩证的分析,阐述了社会主义要从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摆脱唯心主义,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之上。通过对辩证法在人类认识史上发展的分析,证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乌托邦走向科学。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历史规律,同时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变革力量和途径,并且科学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第一章中,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社会主义三大空想理论的历史条件和贡献。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个不断进步、逐步前进的过程,并试图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他们提出了对未来新社会构想,这些构想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实践。但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却未能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些理论缺陷是历史唯心主义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说,是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十分发达,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到科学的关键。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和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建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正是因为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才得以立足现实,走出乌托邦的荒原,成为科学。

社会主义的任务就不再是从头脑中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要研究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而解决冲突的手段也需要到这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所造成的经济状况中去寻找。

第三章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恩格斯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之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剧烈爆发的结果。

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一基本矛盾,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进程和阶级关系的现状,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假设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角度来分析得。应该说,它们都有科学依据。它集中体现了先进人民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长远愿望和理想追求,也是我们共产党的崇高目标。

4、典型观点

1、“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2。本文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两个概括性的论述。

“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3、**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一直在不断地加速和无限地增长。

三。根据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生产。

取消商品生产,取消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5个。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手段,是社会直接拥有的;另一方面,作为生活和享受的手段,是个人直接拥有的。

6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7 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人治将被物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的领导所取代,国家将自行消亡。

9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王国,第一次成为有意识的、真正的自然主人,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5、评论体会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和发展为科学。这无疑是社会主义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即使在当代,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方**上的意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因此在其学说中也不可能体现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

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办法来解决当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恩格斯在本书最后的结语中概括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因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学***斯这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只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只要他们提出的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的任务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文来源://www.dhd7.com/d/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