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范文网 >地图 >读后感 >

有人读书笔记

有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3-12-25 作者:读后感范文网

有人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阅读作者的作品,能从中获得大量知识和一些人生感悟。 读懂文章传达的情感和感悟是书写读后感的前提,在这里我们将为您介绍“有人读书笔记”的有趣事情请看下去,如果您有需求也许本文内容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有人读书笔记【篇1】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叫《有人爱我》的书。这是一本有关勇气、幽默、希望与爱的书。

海兹堡珠宝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杰夫里·康曼特是在当她的一次慈善假日聚会上第一次装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

但这次经历启发了他,他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圣诞老人之旅。从1995年起,每到12月,“圣诞老人”杰夫里就会进行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回探视活动,他前往许多儿童医院,将美好的希望,热情的拥抱和一个个可爱的泰德熊送给那些住院的孩子。

在本书中,康曼特将自己同这些孩子的非同寻常的经历通过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故事会给你力量,帮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花一点点时间和精力陪伴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

看了这本书后,我无时无刻想像康曼特那样帮助别人,但毕竟那是不可能的,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学生,而康曼特是海兹堡珠宝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我不能像他那样去帮助别人,但我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

就像刚放寒假不久,我和伙伴去公园玩。我们坐在长亭的椅子上分享放寒假的喜悦。过了一会儿,看见一个打扮入时的大姐姐向我们走过来,她对我说:“请问公厕怎么走?”“你沿着前面那个亭子后面的小路一直走就是了。”“抱歉,啊,是那座亭子吗?”“我带你去算了。”“谢谢你!”“不用谢!”我把大姐姐送到公厕前后,我便回到长亭,和伙伴们继续聊天……。

带别人去公厕,听起来很好笑,但我要告诉你,那并不好笑,因为那是一个好事,一件帮助人的事关心身边需要你帮助的人吧!那样会让你感到无比快乐!

要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就看这本书吧。它会教你怎样去实现这一理想。看了这些故事和人们感悟与反思,你一定会被这种海纳百川的博大的慈善精神所打动。并且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贡献微薄之力。

有人读书笔记【篇2】

社工1302林津津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就如书的序言中写道:“读者之所以被感动,并不在于我提供了多么新鲜的东西,而是因为我的勇气,我说出了他们长期思考和感受的东西,他们自己却因缺乏勇气,不敢说出来而已。

”而对这些东西认知与我以往的认知大为不同。也许它对我而言就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礼物。

当时,心理治疗并没有成为一种趋势,心理疾病也是一个禁忌话题。然而,作者敢于用这个话题来写一本书,在那种主流文化中,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复杂。他们一直期待有人大声说出这些话。最后,一些人不负众望,超越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自律,第二部分是关于爱。心智成熟的旅程极为漫长,当我仔细阅读了作者对“自律”与“爱”的见解后,我觉得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极为漫长的旅程,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

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地方自律只能解决地方问题,完全自律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可以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它们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我们的心渴望成长,渴望成功而不是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尽可能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解决生活中的痛苦的重要原则。它主要包括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四个方面。如果你想很好地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也就是说,你应该敢于面对痛苦,而不是逃避。

延迟满足意味着不要贪图暂时的舒适,重新设定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的顺序:第一,面对问题,感受痛苦;第二,解决问题,享受更大的幸福,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问题的存在,这反映了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

“我”说过:“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能自行消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它们就会一直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

”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如果你现在遭受痛苦,你在未来会得到更大的满足;如果你不寻求解决问题,未来的痛苦会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承担责任,就是必须面对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惟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

“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但是有的人却趋利避害,逃避责任,这种心理趋向令人遗憾,有时甚至达到可笑的程度。在整个人生中,正确评价自己的角色,确定谁对什么负责,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如果他们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就会成为自由的人;如果他们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就会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那就是逃避自由。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

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道理很明显,但多数人仍然漠视事实。

通往真理的道路并不平坦。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不是带着地图来到这个世界的。为了使人生旅途顺利,我们需要画一幅地图,这显然需要努力。

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种原则。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自律是人类精神进化的重要手段,爱是自律的动力。作者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的自我完善意志。

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

真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它与自我的界限密切相关。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

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

我们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类。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如果我们失去了爱的能力,我们可能会把情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但我们认为我们仍然可以培养真爱。

有些人会把这种情感转移到宠物身上,与宠物相处,认为自己爱上了宠物,错了,那不是爱。如果有人和我们相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必须让他或她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因为真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有独立的人格。

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还需要用脑。爱不是感觉,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真正的爱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有人读书笔记【篇3】

今天,我怀着感动而震撼的心情读完了《还有人活着吗》这篇课文。一句“还有人活着吗?”这样的简单的语句,却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可贵的生命。

“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曾经给了多少人重生的机会,曾给了那些被废墟掩埋的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渴望。这句话是那些人们听到的来自天国的福音。

在课文中,露西听到了声音,田慧敏听到了声音,皮亚贡登听到了声音,吕桂兰也听到了声音。这些人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卢桂兰。那个被压在废墟中中整十三天,整整三百一十二个小时的非凡女人哪!

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坚持了十三天。在这漫长的十三天里,她幻想着自己在阳光下经过的美事、乐事;还和自己小小的难友——一只“嗡嗡”乱飞的苍蝇对话;甚至撕烂自己的裤子站着尿液往嘴里送。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卢对生存的信念是多么坚定!

如果我们像他一样被压在废墟里,我们会怎么办?我们只是在黑暗的世界里绝望地哭泣,什么都没有?不!

我们必须勇敢地等待救援,学会在黑暗中拯救自己!

本文赞扬了在灾难中勇敢自救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永不放弃生命的精神。它还赞扬那些为了拯救他人生命而不顾自身安全的救援人员的高尚品质。这些宝贵的品质和精神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生命之歌!

还有人活着吗读后感(二)

《泰坦尼克号》,一个真实的海难故事,这艘“梦幻客轮”在北大西洋撞上了冰山,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后,载着生命的希望的救生艇上的一声声“还有人活着吗?”是多么的动听,当露茜吹起了那对生命的渴望的口哨时,是多么的感人。然而,我们真的珍惜、热爱我们的生命吗?

田惠敏、片冈登、卢桂兰这三位与死神有过近距离接触的幸存者,因为他们对生命的执着,对生命的顽强,对生命的希望,对生命的热爱,让死神也望而却步。一句“还有人活着吗?”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动听。

当我们处于危险之中时,你会尽力推迟我们的死亡时间,为救援人员争取时间吗?你会渴望生命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从现在开始,守护你的生命。

一句“还有人活着吗?”,带来了生命的希望,让还顽强的活着的人,有了生还的希望。那些幸存者,他们有多大的拥气,他们对生命有多大的希望!

他们不放弃不放弃的精神,多么可贵!

“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汶川的**,死了不少人,然而,也有很多人为了生命在与死神抗争,让死神停止了象征这死亡的脚步,多么感人啊!而当“还有人活着吗?

”这句话响起时,却像天籁之音那样悦耳,因为那是一句载满生命的问话。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守护生命。生命是宝贵的。

有人读书笔记【篇4】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中的开篇第一句话。

这是事实,也是至理名言。许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会抱怨。上帝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仿佛一帆风顺才是人生应有的状态。

然而,现实与理想完全相反,问题和困难是常态。我们一辈子都会遇到问题。问题带来痛苦。解决问题也是如此。所以人生苦难重重!

人生是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带来痛苦,但如果我们不回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也能带来智慧和精神成长。人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只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为解决问题而不懈努力,也正是人生中应该做的事。

所以面对问题,你是急于求成,害怕恐惧,还是勇敢面对,努力解决?应该都有过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问题会带来痛苦,那么我们害怕并想逃避是人类的天性。

但遗憾的是,逃避问题并不能让问题消失,它还是在那里。只有正视问题,克服困难,才能解决问题。而自律是帮助我们克服恐惧、面对问题的重要手段。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面对问题,承受痛苦,最终解决问题,走向成熟。《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这本书中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承担责任,事实求是,保持平衡。我认为这四个原则不仅是实现自律的途径,也是自律的表现。

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

正如我之前所说,避免问题不是解决之道,因为问题不会因为你看不见而消失。而作者认为,逃避问题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一种逃避问题的表现,便是拖延。

拖延时间,把痛苦延后,先享受眼前的欢愉,问题以后再说。中国的老祖宗们早就了解拖延的危害,“日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警醒着后人。许多人喜欢先完成简单的任务,最后离开困难的任务,然后痛苦地思考最后的困难问题。他们更倾向于拖延问题,陷入“先甜后苦”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拖延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不断拖延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的快乐,未来的痛苦。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然后换来成就感和无忧无虑的双重快乐。

因此,形成“先苦后甜”的意识,优先解决难题,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成熟,而且是获得更多幸福的有效途径。

承担责任——事在人为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它会像一座山在我们的心中,这将阻碍我们的思想成熟。逃避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问题面前两手一摊:“出现这种问题不是我的责任,是别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所以要让别人来解决”。

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能解决。手和脚长在自己身上,大脑长在自己头上,由他们自己选择不做的事。我在工作中见到这样一种人,上级分配任务下来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任务在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他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划分得比谁都清楚——如果超出一点点他的职责范围,就会立刻拒绝:

“这不是我该做的工作。”仔细核算过以后发现确实是分内的事,怎么办?接任务吧?

慢着,先找上级谈谈:“你看我现在已经这么多任务在身,再分配任务恐怕完不成了。”上级不同意,只能接了,“好吧我尽力而为,但做不好可别怪我,毕竟我说过可能完不成。

”最后任务真的没完成好,他还有话说:“我早就说过了,而且这是公司制度有问题,这种职责就不应该分配给我这个岗位。”仔细看看好像他也没有做错什么,但总觉得让人讨厌。

他可能说的是实话,但每句话都在逃避责任。工作中不愿承担责任,就难有大的作为,生活中不愿承担责任,最后只会问题缠身。只有当我对自己说这是我的问题,我有责任自己解决它,我才能采取行动来解决它,情况才会好转。

忠于事实——敢说真话

我自己刚看到这一个原则时有些不以为然:诚实和自律有什么关系?读到后面就有了答案:

没错,有关系。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随着丰富的经验不断变化和提高。但有些人,到了一定年龄后便不再接受改变,抱着自己已经过时的观念故步自封,即使是他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也会固执地反驳”你凭什么质疑我?!

”。这是无视现实、自欺欺人、拒绝正视问题的表现。人们总是本能地拒绝改变,就像本能地回避问题一样。

为了替自己辩护,有时不惜用谎言掩饰,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我没错”。虐待子女的父母总是言之凿凿:

“我这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发泄私愤还是教育,其实他们心中十分清楚。同样,我们是否在回避问题,拒绝成熟,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也是非常清楚的。

事实求是,要求我们坚持自省,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讲了真话。只有这样,才能认清现实,揭露自卫的谎言,赤裸裸地揭露问题,然后勇敢地解决问题。

有人读书笔记【篇5】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内心感觉彷徨无助的时候看的,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最多的是勇气,它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接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超越自我,逐步成熟自己的思想。

这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

一个人可以拒绝任何事情,但永远不会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是避免问题和痛苦。避免问题和痛苦的倾向是人类精神疾病的根源。如果你不及时处理,你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多的痛苦。

回避挑战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现在情况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正确的态度,也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变。

我们必须超越自然。与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违背自己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面对问题,我们的思想会逐渐成熟;回避问题,我们的思想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越狱者都是心智成熟的障碍;所有心智成熟的人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人生旅程的。

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会踏上心智成熟的征程。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避免问题和疼痛的倾向是人类心脏病的根源。”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问题,否则我们的心永远会面对大自然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然而让人觉得释怀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

然而,如果你想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你永远无法选择逃避,但是懒惰、抱怨、借口总是伴随着我们。我们不时地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总是在与自己的弱点作斗争,有时我们会赢或输。

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如果能以坚毅果敢的勇气面对它,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它,那么问题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将不在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能教你。你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帮你。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勇气。问题是我们成败的分水岭,但要克服恐惧和懒惰,我们必须学会自律。没有自律,生活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每天都规划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我认为这是自律。通过自律,我从自己身上培养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当我面对困难时,我可以用毅力和决心去选择和面对。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说的爱情并不是他过去所认为的狭义的男女之爱。而是一种大爱。

一种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爱。自己越是爱自己,便越是爱他人。

内心没有爱的人,心灵里是一定没有能量的。

佩克博士将爱定义为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以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爱克医帮助别人进步,帮助自己更成熟。

什么是爱?我认为他使人们有信念,有理想的生活,愿意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一个懂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他一定是一个自爱、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因为心里有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

因为心里有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明知有死无生,面对着强大无法战胜的史密斯,说出那句“my choice”。

因为心里有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能够忍受长达两年被“姐妹帮”殴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严,历经将近20年,在长度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气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

因为我心中有爱,红军的二万五千长征等等,有无数这样的例子。

然而这条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艰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们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上也说了,没有任何一位先哲会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许只能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经历的人生历程,都有自己应该面对的人生选择。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会来走!

有人读书笔记【篇6】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仅是付出,不仅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潜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就应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一习一,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一精一读的书。

有人读书笔记【篇7】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

有人读书笔记【篇8】

读书,如走几千里路,有老师指导读书,也少走弯路。《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分别从自律、爱、信仰的角度去剖析人性,帮助走向心智的成熟。感悟最深的是第一部分:

自律!樊登老师对自律的定义:

主动要求自己承受痛苦,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我的解读:

自律不是约束,是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用一个标杆或高度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律的四项原则:推迟满足、承担责任、事实求是、保持平衡。

思考:一、人为什么要自律?

一个自律到骨子里的人,似乎大多是无聊的。当别人出去玩的时候,一个人窝在里面看书;当其他人享用美味的时物时,健身房里的汗水就像雨一样;周末的时光,很多人慵懒地睡到中午,他依旧雷打不动的早起、跑步、看书、工作...这样的人,不仅看起来无趣,甚至感觉有自虐倾向,活得一点都不洒脱和自由。

现实中的大多数,都喜欢随心所欲,讲究及时行乐,别人玩你也玩,别人努力你还在玩。如此不自律的行为,看似是自由的,但你会发现自己越活越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资本,也失去了社会的竞争资本。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两个月也许还是看不出来,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自律的人和不自律的人,终将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量变足够了才可能促成质变。

这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要自律的原因,和梦想不沾边,就是简简单单地为自己以后能真正自由一点,身体和人生都自由一点。例如:马老爹现在可以自由地拍电影,练习太极拳和武术

2、 卓越的背后,必须有自律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的优秀外表,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坚持12天,就会演变成习惯”!很多时候,自律是不好的,是你自律并变得良好。

三、对标自己,应该怎么做?

1、给自己列清单(工作、生活、学习),选择自己通过自律走下去的一件或几件事!

2。加强自己的自律:弥补不足,多问自己一切为什么?自己在此基础上还可做些什么?

三。保持平衡:给予和接受的思想,世界上最浪费的三件事:

1 评论。别人不靠你活着,何况你未必了解他的全部,论人长短不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 责怪。责怪每一个人,却改变不了现状。共勉之所以好过责怪,在于既提高了自己,也欢喜了大家。

3 担忧。当你没有准备或无法改变时,要担心。前者需要行动,后者需要放手。

有人读书笔记【篇9】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作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帕克。它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这本书提出,当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精神病学家,解决我们所有的心理问题时,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宗教,至少,我们可以更正确地把宗教作为一种真正的实际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确实比其他宗教更接近现代科学。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他不知道。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

是的,离开现实土壤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它使崇高的,如哲学或宗教。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他们转向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取代传统宗教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宗教的积极因素会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消极的东西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消除。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有物,有很多例子可以做为推论的依据; 写作和总结能力也很強,篇章虽多,最后将问题就归结为几个字: “自律”和 “愛”; 提出的观点比较有体系,而且很实用. 比如:

“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種人生原則…

這四種原則包括:推遲滿足感、承担責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有了观点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法,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精华語句和感悟:

1.解決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环,妳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地方自律只能解決地方問題,完全自律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自律和隨心所欲之间是以對矛盾,隨心所欲的結果常常是苦果,后悔过后又忘記,再次品尝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担起責任,然后才获得相对的自由.

2. 产生于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 “移情”指的是小時候還不具备抵抗和分辨能力時被大人植入腦中的观念,當時是有用的,多数出于保护的目的,比如說 “远离火堆”,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年之後,其实已经具备了能力,那時的观念却因根深蒂固而一直产生負面的影响.

三。一個人越誠实,就越容易誠实。正如他說得谎话越多,他就越要編造谎言。敢于面对事实的人,可以虚心生活,也可以摆脫良心的拷问和恐吓的威胁。

“誠实”在很多情形下未必是看上去最好的选择,比如保全對方的面子.然而長期來看,誠實可以贏得尊重和長久的信任.需要关注的是誠实的表达方式.

四。真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它与自我的界限密切相关。陶醉在愛的情感中,我們感受到灵魂的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

我们渴望給对方滋养,我們希望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沖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給對方,心理学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态,称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对象象,正是所爱的人或所爱的事物。

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对想象,就會使之占据我們的心灵。例如,有的人喜爱园艺事业,他“爱”他的花园,他从嗜好中得到无穷的滿足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了照顾好花园,他不想在周末和早上多休息。他早起去花園松土施肥。

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視他的妻子。花在花园上的精力很快使他成为這方面的专家:他知道土壤、肥料、根系、嫁接知识,知道花园的過去、現在和未来。

他能說出每种植物的特点、花园的地形、花园的优缺点等。他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兴园艺事业融爲一体。对于事业的愛和关注,极大地扩充了他的自我界限。

這样的 “真正的爱” 是我所见过的对馬斯洛提出的 “自我实現”的最好的诠釋, 那個時刻 “真我” 完全苏醒, 展現天生的能力与周围事物合而为一.对于修炼瑜伽和冥想的修真人士來說,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時刻.

本文来源://www.dhd7.com/d/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