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范文网 >地图 >读后感 >

中国教师读后感

中国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3-12-28 作者:读后感范文网

中国教师读后感(汇总11篇)。

不容错过的“中国教师读后感”精华文章分享给您。当我们读过一本书之后,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心得,在看过作者写的作品后,难免对某些事产生新的想法。 阅读后,我要写下我的感慨,用文字来记录下来。请点击下方链接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1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教师报》,我被里面的文章深深吸引了,从此我喜欢上了它。

今天已经是我再次阅读《中国教师报》,引起我注意的是“杜郎口中学:教室成为求知的殿堂”这篇文章,那么杜郎中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今天我所阅读的这篇文章“教室成为求知的殿堂”,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对于教室环境的布置我们一改以前老师代办的做法,让学生全程参与,自主创作。

教室里摆满了黑板,这也意味着有地方供学生们展示。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为他们。教师应给予学生一些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些体验的机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找到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能让学生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新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让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去开创学生发展的未来。在自由学习的指导原则上,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学过程成为指导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我读了《“老师,我可以唱歌吗?”》这篇文章后,心里感慨颇多。文章讲的是张老师在教学一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的过程中,一位清秀帅气却有智障的小男孩突然提出要做一件跟课堂内容完全无关的事——唱歌,张老师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让男孩亮起嗓子唱完,结果全班同学一起唱起了这首歌,歌声结束,孩子们继续写字,教师过去摸了摸男孩的头,男孩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这位张老师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

当我认识黄行福先生时,我知道什么是坚定的教师理想。黄行福,一名纯粹的农村教师,大学毕业后来到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一所农村中学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0多年。他狂热地爱好读书,在买书上投入了3万多块钱。

他勤奋写作,发表了10万多字。他进行教学改革,指导学生作文获奖。他“功成名就”但是拒绝“更上一层楼”,甘愿做一名“农村教师”,因为他认为“只要是想干,认真干,总能干出些名堂来”。

很多人都在抱怨“农村教师”的恶劣生长环境,他却在这种环境中演绎并享受着他的精彩人生。

《班级管理也需要“动车组” 》的作者徐吉志,他的引领让我摆脱了班级管理的烦恼,他的话语“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就难以前进,管理者也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深深吸引了我,不禁使我想起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也曾把班级日常工作切换成学生 “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的方法,如果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给自己加劲,“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班级生机勃勃,工作新局面自然就会不断打开。《我的班级管理小计谋》作者用自身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有时“无声”行动剩过“有声”批评,对学困生不“鸡蛋里挑骨头”要“骨头里寻肉”……在一线工作的我很快采纳了这些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和,班上各方面的情况出现了90度大转变,让作为班主任的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

《新教师应该是幸福的教师》这篇文章提到:新教师一定是一个埋头于课改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人,一定是一个重视实践,从行动中寻找突破的人,一定是一个关注学生心灵的人,一定是一个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人,一定是一个新课堂的建设者,一定是一个敢于完成“自我教化”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教育信仰、幸福的人。说得好,我一直在追求这样一个老师,这样一个有教育信念的新老师。

在我的心里一直把自己当成是新老师,因为我觉得一个老师是不是新老师不在于教龄的长短,而在于一颗年轻,始终不忘学习、钻研的心。

在这里,我认识了太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平常的老师,在他们身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是那么真切,又像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于是总在心底涌现出无限的感悟——一位来自一线教师最真切的感悟。

有了《中国教师报》,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也希望《中国教师报》能越办越好。

2014年10月

大新中心校

李雪艳 2014年10月

大新中心校李雪艳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2

自古以来,教师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也是最受尊敬的职业。老师是智者,是人类的老师,是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启迪行为的老师,是孩子们言行乃至一生的老师。今天如何做老师?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每位教师首先要思考并获得正确认识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这是赵国忠老师所主编的《中国教师的奇迹》序言中所写的一小段话。

就是这么一段话,让我对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进行反思,从而想深入此书中得到答案,我想这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识和亲身体验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的职业生涯中有太多的问题,如缺乏教育知识和能力,缺乏教研意识,缺乏经验等。我通过阅读《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我知道了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迹”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

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独特的成长和发展经验,以及他们自己富有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这本书不像是以往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枯燥烦闷,书中所陈列的一位位极为出色的教育者前辈的经验,让我在他们所经历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一个过程,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示范。

每一位优秀教师都要充分认识自己,在认识中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创造自我,在创造中成长为优秀教师,在超越中创造教师的奇迹。

书中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情况有关。

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国家特级教师李吉林也提出了情境教学的观点?***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随着改革的浪潮,情境教学进入了课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动员,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在情境中展开,在课堂中变成各种意境。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但情境教学也可以在幼儿园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本质是创设儿童感兴趣的情境。因此,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上,并且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另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被迫的执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完成。”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大大激发孩子的学***。

(二)、活跃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法可以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学习。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儿童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这些情境可以使学习气氛达到高潮。情境教学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听、说、读、做的机会。

因此,它可以改善儿童的学习和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增加学***悦感

众所周知,儿童教学需要反复实践。简单的反复练习使孩子们感到疲倦和厌烦。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采用相同得教学内容,提高儿同得学习兴趣。情境教学可以创造许多重复性的表演,激发儿童的兴趣。

课堂情景教学应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里特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能自由地与同龄人交流。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表演情境、**情境、语言呈现情境、**呈现情境、多**情境等。

以上是我在阅读此书中的一些感受,《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深深震撼了我,它就象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受到名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与激情;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知到名师的平凡与神奇。这些优秀的教师,以其独特的成长模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名师的事迹必将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引我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3

琉璃中心小学曾缀艳

现在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学习如何分组工作。我也听过关于集体工作的公开讲座和讲座。在听公开课时,我总是觉得别人的课很好。 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小组反馈,他们都非常有秩序,并且倾听着向往。

在听讲座时也非常有感触,听完之后就感觉信心满满,觉得我也能上出跟他们一样的好课。可是在自己实施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如:在小组讨论时,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讨论出结果;此外,小组讨论效率不高、成绩不好的学生根本不思考;小组反馈时也非常的乱。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最近我在老师的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我突然变得聪明起来。那就是——《小组长培训策略》

这篇文章中提出小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榜样、领袖,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小组长,能够成就一个优秀的小组。良好的组长培训是群体正常运转和成员共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要更好的进行小组的合作,首先要小组长明确自己的工作有哪些。

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班长提醒队员及时到位,摆放学习用品,清理课桌,等候上课等。

2。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和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能有效地学习,最终实现小组整体学习目标。

还有小组长要理解、熟悉课堂的各个环节,当小组成员之间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最终达成小组共识。

三。课后:组长要及时检查组员的课堂学习情况,确保学习内容是糖和糖,做到日清、周清、月清。

4.在其他时间:小组长要建立针对每个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体制,讲评价定时公布与总结,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小组长还要担负着联络教师,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还要重视组内协调、疏通等工作。此外,组长还应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及时与小组成员进行思考和沟通,共同评估每个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情况。

没有谁天生下来就能当组长,而且当组长大家也都是头一次。所以一个好组长是要经过培养的,那么又要如何培养组长呢。首先小组长应据有乐于助人、拥有强烈的责任心、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较强的组织于协调能力、必须有强烈的荣誉感、善于与人交流、有贡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同事还应该学习成绩优秀、管理能力优秀。

组长已决定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在开发团队中,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职责。不断的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包括课堂流程、管理方案、导学案、检查评价等内容,教师还要指导小组长在课堂上观察自己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参与程度、配合情况。

教师还应定期召开组长会议。了解特们的状态,想法和困难。教师要多与班长沟通,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走出困惑,解决问题。

通过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团队合作存在这么多问题。我的小组合作只学到了行,没有学到其中的精髓。我的团队只是选择了组长,但没有对组长进行培训,也没有向组长说明他们的工作细节。

所以队长不知道怎么进行,怎么才能有好的效果呢?所以我建议其他老师也多看看《中国教师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4

捧读《最震撼心灵的教育——感动中国的100个教师故事》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感动,更为那一位位教师的教育事迹所折服,《最震撼心灵的教育——感动中国的100个教师故事》读后感。吸引我的,是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师生之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每位教师对爱的执著。中国教坛的“保尔”张学成曾说“人是为了克服困难而降生的,为了孩子献出全部的爱和生命,这才是我唯一的选择和人生归宿。”乡村女教师李子梅老师也说“我从不认为我有多高尚,但离开学生,我的心都是空落落的。让我离开讲台,还不如让我去死。”

他们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够像吴玲老师对待王强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能够像方佑青老师一样用教书的快乐抵挡病魔,难!能够和特殊山村教师申增江一样将农村教育看的和自己生命同等重要,难!从这许多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只有爱心的坚持和执着的信念才能创造这一个个的奇迹。

真的,跟这些教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读后感《《最震撼心灵的教育——感动中国的100个教师故事》读后感》。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这些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们的教育故事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教师更应该学为人先,与时俱进。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生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

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当教师就要努力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5

20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

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平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

做一个平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

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平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

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6

立德镇中心小学付贵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有幸拜读了《中国教师报》里面的一系列文章,使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关爱孩子,阅读童趣文章,让我在产生共鸣的同时,陷入深思。

如今,爱孩子、爱专业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高频词。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全天在学校里与孩子打交道最多的是无辜的孩子。如何让这样一个群体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是我们的工作。

只有观察学生,才能发现眼前的光明;只有研究学生,才能找到解读儿童心灵的密码,找到支持、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依据。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无数孩子的命运握在我们手里,他们的人格的完整与否,脾气秉性如何发展……无穷的远方,无数的孩子,都与我们有关……

教育事仁爱的事业。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如果每个老师都能把自己的专业当成事业,把学习当成动力,热爱孩子和专业,他就不会累。看到孩子们长大了,我们会由衷底感到幸福。

为了成为一名好老师,我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提高我的专业素质。在正常工作中注意观察和积累,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教师自我提高,才能更好地说教、教书、解决问题。

只有充实自己,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学生。我一直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让学生身心健康地面对一切,就是我作为教师最大的信仰。DHD7.COm

以前的自己意识不到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读了《中国教师报》后,我感觉自己迫切地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对于如何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我在看报后也找到了答案。

首先,爱学生。《爱之教育》指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这就需要教师能给用深厚的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田。

爱学生是建立在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普遍的、持久的、高尚的。他越是深爱学生,就越能赢得他们的爱。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工作两年,我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关心他们的冷暖,担心他们的安全。我发现他们喜欢接近我,我还继续积极发现学生在某些小事上体现出的良好品质,同时都给予充分的表扬,使学生受到鼓舞,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学生博得老师的喜爱,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关注,意识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转化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就是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教导,收到“亲其道、信其道”的效果。

我表扬他们,他们认为是鼓励,我批评他们,他们认为是我对他们要求严格。因此,他们愿意学习、提问、回答问题,并努力完成我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爱是相互的。当你付出你的爱,你也会收到更多来自学生的爱。

在我的日记和作文中,我看到了学生们对我的爱。

大爱过后,我们还得盯着自己的职业。只有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充实学生,走得更远,才能为中国的教育增光添彩。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我们要与时俱进,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而不是简单地用学科知识的分数来判断质量和成败。

正如那句触动人心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孩子,都与我们有关。”教师教育人,有那份大爱,有那份专业,就有了中国教育那份可以预期的辉煌和灿烂。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7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心里说不出有什么具体的滋味,就象是倒翻了调料盒,酸,甜,苦,辣,五味具全。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一半时,我和办公事例的几位老师也在交流。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看法。这本书有点偏激。书中的许多例子只能代表当今教育领域极少数人,具有部分报道的味道。另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现在的老师太难当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平常人的眼中,稍有不慎,便会给别人抓住被责问的把柄,特别是在一些家长的眼中,既然你是老师就不应该有犯错的时候,谁让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呢!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首先,笔者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案例,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再加上反思,使每一个教育观点都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其次,笔者所听到的不仅是教师的声音,还有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这种真实而全面的倾听使读者有一种沉浸感。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过教育,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所以对于一些人是一种回忆,对于一些人是一种感慨,对于一些人也是一种反思。再次,作者的语言平和,亲切,对于教育界出现的如体罚,变相体罚等一些丑陋的事例,她没有用偏激的言辞去抨击,而是以一颗平常人的心去讲述,去剖析,和大家一起**,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书中的许多观点我还是持赞同意见的,如教师要有为家长,为学生服务意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待遇的逐步提高,教师地位的逐步提高,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程度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越来越重要。现在的教师不一定要求每一个人都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至少我想首先要有一颗责任心,时时刻刻能把学生放在心里,要有一颗服务于学生,家长的心,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时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做起,如平时多到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及时地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对到校的学生家长,要热情接待,我觉得绍兴一些中学的校长就作得非常好,他们对教师提出建议,对到校的学生家长要做到“三个一”:

说一句话,请做,做一杯热茶和说再见。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国有民营学校,只有让家长体会到天地实验小学的教师都是很富有责任心,他们才会放心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的手中,送到天地实验小学的课堂中来,我们的学校才能象校长所说的打造出一个品牌。

同时这本书也给我留下了一个困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很想使自己的课堂有点特色,能够推陈出新,但是书中的一位年轻老师的自述使我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困惑,她的“乌托邦”情结在同事,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的冷眼,嘲笑中被扼杀了,就因为她教的课尽管设计了许多游戏,多动手的环节,学生的兴趣也很大,但是月考的成绩确是非常的不理想,所以如此一来,她再也不想搞什么新花样了,不得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重复着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那一套,变成了自己老师那样的年轻“老”师。尽管现在推行了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模式,但是千变万变不离其中,衡量学生的标准仍然是分数,不管你使用的是何种方法,只要让学生考出高分就可以了,所以教育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我非常害怕自己也会走那位年轻老师的路,但是教育就是这样,要考出高分和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时就像一把双刃剑,尺度的把握只能在教育的道路上慢慢摸索,我想我会沿着这条道路去走一走。

最后在该书的后记中我也看到了作者所期望的,希望这些鲜活的案例能引起教师自省,引发社会关注,对于我这么一个新教师来说,尽管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案例,但至少也从中给我敲响了一次警钟,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的延伸阅读——学***学***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一点意见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高中历史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讲到本世纪90年代,从体例到内容上都有很多创新。其将近150年的历史融为一体,上册讲到1927年,下册延至1990年,打破了传统的按社会性质划段的办法,使学生有一整体概念,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积淀和更新的脉搏,历史感更为强烈,而且从完整意义上讲,1840年以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化或曰现代化的转型至今还没有完成,将近150年合在一起讲,是极为科学的,也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该书在内容上较多地吸收了近15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尤其注入了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各种新见解和新内容,还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较恰当地讲了一些学界的不同观点,使历史教科书新意迭出。

尤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在体例、内容编排、教学环节、运作设计等方面都独具匠心,试图将历史教学从以往的单一的记忆、背诵或复述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种创意不仅是本书最积极的一点,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学***教科书应该在这方面下苦功夫。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结合本书,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从历史学本身的特点来讲,记忆和背诵是非常必要的,不记、不背历史是无法学好的,记和背是培养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将记忆、背诵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绝对站不住脚的。问题在于,如何。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8

九百多万,这是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人数,这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很少有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快乐。总觉得作为中国教师缺点什么。缺什么呢?看了黄燕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心情陡然沉重了许多。

翻开目录看见赫然几个大字:

第一部分 缺乏爱

第二部分 缺乏服务意识

第三部分 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

第四部分 缺乏理想与激情

第五部分 缺乏创造

第六部分 缺乏健康与关怀

很早以前就有人把教师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我们在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早已没有了那种光辉感、自豪感,我们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张。

作为一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我看到我的同事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辛勤劳作着。他们很多人在教育教学上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他们跟进的脚步慢了一些。因为他们对当前的教育都有自己见解。尤其是在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他们步履显得蹒跚了,因为他们有了一些困惑和矛盾。素质教育如何推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不是不要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靠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要摒弃的吗?……还有一些让中国教师头痛不已的问题是学生普遍厌学现象和社会一直在滋生的读书无用论。

谁说我们的教师缺少爱?我们爱每个孩子。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出来的时候,那些学困生始终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还能爱得起来吗?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嫌弃他们,经常抽空给他们补课,但是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就是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差些。可是我们的教育评价却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老师的。导致教师对学困生产生厌弃情绪,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教师身上吗?

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教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终极的目的。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教育就是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的。这一点教师们都有共识。现在教师最大的忧患是教育的无奈。我们的教师都知道社会对教师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给教师的权利太少。一则“班主任有教育学生的权利”的新闻在教育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只要是教师都对学生有教育的权利,怎么只有班主任有这个“特权”呢?难道教育学生还要谁来批准吗?面对那些在新型教育下出现的“异类”,教师除了无奈还有一丝担忧“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担当重任吗?”

有人指责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是教师的惰性造成的。其实你可曾看见我们的教师是在怎样条件下上课的?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仅此而已。创新需要动手、动脑。可是一个六七十人的班级,你能让多少学生有动手、动嘴的机会?

当我们在一味追求教师的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因此,我们在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更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

冷静地看完《中国教师缺什么》,我心底满是辛酸。我觉得,现如今教师最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关爱。正如文章在第六部分所说“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质,憔悴也不是教师的本色。……教学不应是师生共难,教学应是相得益彰;管理不能只是检查与考核,管理应是平等和谐的交流与对话。那种只顾给教师下指标、压任务,只想把教师的自由空间挤占、挤占再挤占的做法,其结果只能赚取教师的‘今天’,预支教师的‘明天’,只能使教育的活力丧失,使教学的灵气泯灭。”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9

靠近你——《中国教师报》让我带着一颗童心更加疼爱我们的孩子。作为小学低年级的教师,我们除了要精心呵护学生,还要适时地给花儿们施肥、剪枝、除草,不断地因“花”施教,才能享受“百花齐放”的收获。是这份报纸让让我更加懂得教育的艺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用关注和欣赏来处理好每个细节。

靠近你——《中国教师报》让我带着一份责任去宽容我们的孩子。你告诉我宽容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就像法国19世纪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我们的孩子年幼,难免会做些有别于常规的事,而我们的宽容既要保护他的自尊,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尤其在常规要求与孩子愿望发生冲突时,更要对孩子要有更多的宽容之心与宽容之举。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10

偶尔翻了翻《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发觉黄燕先生以生动的教育事例,阐述和反思了中国教师之种种缺失。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教师缺什么》也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简而言之,缺失有六:一缺乏爱,二缺乏服务意识,三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四缺乏理想和激情,五缺乏创造,六缺乏健康和关怀,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在《围城》中曾经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求知、自信的心。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沙,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用了未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承认学生的未完成状态。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地对待人生,你会活得更加快乐、豁达。正如魏书生说的:“埋怨环境不好,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是我们方法太少。”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中国教师读后感 篇11

科学文明的进步,物质技术的发达,信息产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的普及使得今天人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变化。以往单纯的课程教学不再成为人们获取新知、接受教育的唯一。相应地,在教育领域,广泛地教育信息媒体正在悄悄地丰富我们的生活与大脑神经。

从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我有幸认识了《中国教师报》,从这份报纸上我看到了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跟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教师的真实写作,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从阅读这些报纸,给我的感触很多,收获很大。

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为人师表、坚守道德”,其中的一些话很有道理: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这份职业不同于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产品不合格了可以重新生产;这份职业不同于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种植的禾苗不言语、不思想…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会思想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人师表—————这一道德规范,非常朴素,教师虽不是名星,但教师的一言一行有许多天真的双眼在看着;虽不是名家,但一举一动影响着无数稚嫩的心灵,如果教师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学生怎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应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坚守自己,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在教师的眼中,后进生是最令人头疼的群体,从《中国教师报》上让我了解到了“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其实,只要我们充满爱心、细心和耐心,就会发现后进生都是未经清洗的玉石,是等待着春雨滋润的小草,只要找准方法就可转化他们,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有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二、用关爱去感化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

三、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开展各种活动:

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

4、开展“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活动。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振作精神)。

四、在鼓励中激发上进心(鼓励学生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表扬鼓励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他的认可,使他们增强了勇气和力量,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

《中国教师报》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份刊物的魅力,它让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在自身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反思中不断积累知识,也获得了自我人格的提升,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愉悦之情与收获的快乐。这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情感,告诉我们作为基层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总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获得更多地快乐!

本文来源://www.dhd7.com/d/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