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范文网 >地图 >观后感 >

德克巴莱观后感

德克巴莱观后感

时间:2024-01-03 作者:读后感范文网

[荐]德克巴莱观后感12篇。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1】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

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电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负土著。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著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接着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全部自缢。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

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心存信念,死并不可怕。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2】

今天,爸爸向我推荐了一部超好看的电影,片名叫《赛德克·巴莱》。电影讲述了台湾赛德克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我被激昂而震撼的情节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四个半小时——这是我看过最长的电影。

在日本人来之前,赛德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原始大山中。那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男人们负责打猎,女人们负责农耕和织布。赛德克人成年后,以脸上刻有图腾为荣。男人必须善于打猎和取敌人首级,女人必须会织彩布,才有资格获得图腾。

但是随着日本人的占领,赛德克人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男人只能做苦役,不准打猎。女人只能做女佣,不能织彩布。在祖先留下的猎场,赛德克人被迫砍伐大树。他们备受煎熬,心里愧对祖先。年轻一代的脸上再也无法印上那令人骄傲的图腾。

终于有一天,赛德克人心中的怒火爆发了。他们在头领莫那的带领下,奋起反抗,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殊死拼搏,最后惨遭灭族。赛德克人带着尊严和骄傲跨过了“彩虹桥”,与祖先相会。

在这部片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莫那——他刚强坚毅,虽然平时他话很少,但他双目炯炯有神,身材矫健,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威严,神圣不容侵犯。在莫那的指挥下,赛德克族的战士们数次把强大的日本军队杀得人仰马翻,真了不起!

赛德克人在起义之前心里就很清楚自己注定失败,因为他们的实力远远不能跟日本人比。但为了尊严,为了脸上自豪的图腾,他们视死如归。当我看到妇女们为了节省粮食,不拖男人们的后腿而集体上吊自杀时,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

电影看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浮现的依旧是那些血腥残酷的场面,耳边回响着莫那的话:“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3】

作者:曾佩玲

12月11日下午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老师一起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的故事。日军占领台湾35年后,当地雾社领袖莫那鲁多召集其他部落的人抵抗日军,最后被镇压并杀害。

影片开头是莫那鲁多,他打猎后成为英雄,身上纹着象征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和守护祖籍的责任。这是赛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这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中也很明显。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己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骄傲,但我们可以学会的是可以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该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并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作者:梁馨悦

《赛德克巴莱》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大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此背景**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对抗日本、屈从日本、并在莫那·鲁道首领的带领下反抗日本的历程。

影片开篇的场景为屯巴拉社人狩猎时正逢马赫坡社人出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赛德克族人的勇猛好斗。当时还是马赫坡社头目儿子的莫那·鲁道不论在猎物抢夺过程中还是两个部落的冲突过程中都表现得尤为出色,因此他脸上被纹上赛德克族象征英雄的图腾。影片刻画的青年莫那·鲁道开始是骄傲自信又张扬,甚至是有点冲动的,直至日本官兵来犯,父亲战死、莫那见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后才将自己所有的骄傲收敛起来。

成为首领的莫那为保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但是,青年莫那有多骄傲,就有多不甘。电影中莫那在马赫坡社投降后殴打日本警察,被**时他却哭得无助而茫然,自己与族人的尊严和自由都将被异族人摧毁,但他无能为力。

转眼日本统治台湾二十年,中年莫那终日以酒精医学专用自己。族内的一个少年从长辈口中听闻莫那头目年轻时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内少年在学校受辱,族人处处被日本压迫,少年问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时期做出英雄之举?

英雄仍然是英雄,但英雄学会了容忍妥协,等待机会。中年莫那是沉稳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背负着部落存亡的责任,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化解族人与日本人的冲突,而暗地里他一直在收集火药准备起义。在这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那头目带领族人狩猎时遇上带着山地巡警打猎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闯入本社猎场而暴怒。

莫那,或者说是赛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猎场和猎场范围的。日本孩子的话否定了赛德人对狩猎场的所有权:你和我,这些都是我们的日本人!

日本强求原住民砍伐、徒手运输巨木,只向他们发放少量工钱,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压迫,猎场范围还不断缩减,甚至失去猎场的所有权。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时机时选择了隐忍。

在影片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比较明显。毫无疑问,当时的日本代表着文明,而赛迪克人更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则显示出他们的野蛮。日本接管雾社后,改变了当地,曾经是日本人的年轻萨德克人出现了。

一方面,花岗一郎和二郎接受了日本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放弃对西迪克人的认同感,而是选择在两个文明的冲突中被驯化。尽管他们有许多内部矛盾,但他们愿意相信,再过20年,他们的后代可以彻底改变野蛮的面貌。但是,其他不愿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年轻人仍然向往高山、狩猎场和他们的旧生活。

他们信仰祖灵,但他们不能守护猎场,不能自由狩猎,不能出草,干干净净的脸上没有属于英雄的印记,他们卑躬屈膝,他们忍辱偷生。起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巡山警察是个意外的导火索。马赫坡社与日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既然已处于必死之局,不如主动出击,血祭祖灵,让年轻男儿面刺图腾从容赴死。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那用什么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 “用骄傲!”

即使他们被践踏,他们对祖先精神的信仰也不会被摧毁,他们仍然有自己的骄傲和尊严。莫那头目即使知道起义斗争会是一场必败之战,他还是义无顾地放手一搏,企图换回野蛮的尊严。

在赛德克族进攻雾社时,身穿和服的花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为攻击目标,后来被父亲和丈夫救出后,她问:“为什么要出草?”为什么要破坏现有秩序?

为什么滥杀妇孺?为什么不顾整族存亡反抗?为了所谓的骄傲值得吗?

这是主任的问题。只有参与抗争的人,才能有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这是值得的。

《赛德克巴莱》还原了雾社事件,还原了赛德克族的生活和习性,不乏对赛德克人野蛮血腥一面的刻画,这种处理大胆又新颖,也使得影片更真实了。影片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激发了观众的情感,也引导着观众思考文明的冲突、野蛮和文明。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作者:李睿懿

我期待已久的电影沙龙,12月11日如期而至。有了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电影,这次收获很大。

**完电影后,我关注到了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生存空间以及他们的图腾。也通过同学们的提问和**,了解到了影片体现出的交易场所的改变以及建立关系的方式,更认识到了产权概念的名词和文明与野蛮的相对性。

在影片中,除了紧紧跟随自己信仰的莫那鲁道之外,吸引我还有达奇斯。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于他是夹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这个人物充满了对两种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乱带来的种种痛苦。

两种文化冲突对立的标志性体现在了这个人物上,最终他也因此“切开了自己充满矛盾的肝肠”。

除此之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通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即受到了当时“**”的管制。

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接受异族人的情况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

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现在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

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后,通过麦思杰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的文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老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文明,而是理解文明。

同时,麦老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蛮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蛮与文明应该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所理解到的和学***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

作者:曾佩玲梁馨悦李睿懿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4】

12月11日午时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教师一齐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了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日军占领台湾35年后,当地土着部落雾社的头目莫那鲁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们共同反抗日军,最终被镇压战死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一幕便是莫那鲁道,在一次猎杀后成为英雄,纹上了象征他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守护祖灵之家的职责。这是赛德克人自我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那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礼貌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里也是表现得也很明显。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礼貌,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我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我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礼貌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礼貌,什么是骄傲,但我们能够学会的是能够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当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我的视角并把我们自我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5】

花时间品味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应当说是部让人看完血往上涌的好电影,导演用四个多小时的剪辑,证明了我们的血应当洒向哪里。

同国内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相比,《赛德克巴莱》有很多让人看完久久不能平息的东西,这种东西用日本人的话说是武士道精神,用赛德克巴莱们的话说是出草或获得彩虹桥通行证,用笔者的话说,就是植根于一个民族内心的血性,没了血性就要灭亡,先散失外在的部分,最终连灵魂也给交出去。

莫那鲁道作为族长,其领袖的气质是从每一次狩猎和出草中累积下来的,对异族怒目而视,对兄弟交杯而饮,不用那么多豪言壮语,只需要在那一刻拔刀上前取首级,让喷涌的热血浇灭内心的怒火,就是这么简单。祖先的基因得以延续,美丽的猎场生机永存,其他的,都是扯淡。

我们的血应当洒向哪里?这是笔者认为电影的主题,作为男性,当种族生存的威胁如影随形,勿需犹豫踌躇,带上武器去战斗吧,对一个真正的赛德克巴莱来说,拔刀的那一刻已经没有任何敌人能够阻挡,不仅仅因为血拼之前生死早已被蔑视,更因为心底的完美家园正在等着自我,如果说这是野蛮,那人类的礼貌还不如此纯洁。

生命是可贵的,人的动物属性要求人有强烈的求生本能,能让人自愿放弃这样宝贵生命的东西,必须不是兽性而是人性!为了守望美丽的猎场,心爱的妻儿以及祖先们安息的灵魂,拼死搏斗的赛德克巴莱们,让我体会到了人类的骄傲,那是藐视一切的骄傲,又是最虔诚的祈祷。战死沙场,血染成河,赛德克巴莱们守住了心灵的家园,这也是我们应当把血洒向的地方。

导演用充满美感的暴力,企图唤醒观众异常是中国观众的什么,你要问我那究竟是什么,我只能告诉你,好比回荡经久不息民谣的山谷里,赛德克巴莱们那逍遥自在、与森林同生共灭的灵性。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6】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赛德克巴莱,主要是在说在日本统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种族的冲突,而引发的雾社事件。从他们的奋战过程中,我心中有了许多感触。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但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非常痛心。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莫那鲁道明知道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文明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现在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即使遇上连自己都心知肚明敌不过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换作是你,你办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7】

偶然的机会看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观之如品茗,里面的热血沸腾让人不由地想去接触。

这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其含义为“真正的人”。同样的抗日,同样的民族守护,但是它却没有《金陵十三钗》中日军擢发莫数的罪行,更没有其它抗日片中塑造的一个个愚昧无知的日本人,无法让我们语笑喧阗。它讲述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和荒凉,还原了一段历史!

故事叙述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莫那鲁达的守领一直都是英雄,其他部落的首领在年轻时就成为他们狩猎场的守护者和英雄。WwW.DHd7.com

影片中有段对话深深震撼到了我:

塔道:你明明知道这一战一定会输,为什么还要打?

莫那:为了快被遗忘的图腾!

蒙纳:看看这些年轻人。他们有洁白的脸。他们没有赛德里克应有的图腾。你忍心看着他们死的灵魂被祖灵遗弃?还是你觉得他们不够资格?成为一个双手染血的赛德克巴莱?

塔道:“图腾?”

莫那:图腾!!

塔道: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莫那:骄傲!

两个头目之间的对话碰撞出了两个掷地有声的字眼!这是一个著名家庭的骄傲。这是为自己生活的骄傲。战斗前夕,男人为了守护自己的部落,自己的猎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而女人,虽是历史以来的弱势群体,但她们却宁愿贡献出最后一粒粮食,支持男人冲锋陷阵。一起上吊的情景让我对他们的图腾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要到彩虹桥的另一边去做赛德里克·巴雷!

最后,整个部落没有人投降。他们的思想只有两种选择:去战斗杀敌,或者自杀!

当我们习惯了看很多中国制造的红***和电视剧时,我们的思想就被严重固化了。日本人的愚蠢,人民的智慧,甚至我们都忘记了日本人和我们一样,是聪明的,而不是其他低级动物。这几年还好了,也不在欺负观众的智商,开始有一点点的人情味,但这似乎还是看不到艺术上的新起色。赛德里克民谣让我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现实,是一部展现血肉历史感的电影。

其中有许多角色比一郎和二郎更现实。在赛德克里,受过教育的人很少。他们眼中有文明,通过日本启蒙运动成为文明人。纷繁复杂的文明社会,无疑,这是对他们有强烈吸引力的,他们也想努力地融入其中,做一个文明人,甚至面对“文明人”不屑的眼神,他们也心存希望。但同时,他们也对自己人民的信仰着迷。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死后是会进入日本神社还是踏上彩虹桥。

他们是极端痛苦的,一面是冥顽不化的族人,一面是奴隶族人的骄傲的文明人。文明对他们来说是威信、名利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传统则是祖先血脉的延续和灵魂的归属。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花岗岩还是达奇斯,也不知道死后如何在日本神社和萨达克苏林之间做出选择。

举刀自戕之前,花岗一郎问:“二郎,我们到底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族祖灵的子孙。”

“切开吧,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了,当个自在的游魂吧。”

“谢谢”

自杀前,花岗一郎夫妇郑重虔诚地换上了和服。我相信他们渴望被文明承认直到他们死。。。最后,一郎选择了断绝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矛盾。

在影片中演绎了文明与野蛮,起初,赛德克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以人头数量权衡英勇与否、生食鹿的心脏等行径都让人觉得他们特别的野蛮,好似正宗的野人。但是,日本人为了获取资源而入侵这里,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造这里的人民。他们用暴力压迫他们,奴役他们,强迫他们改变。

但对于改造后的结果却从未认可,从日本警察对一郎、二郎的言语,我们看出,日本人依然骄横的以为自己才是上等民族,土著人都是永远的奴隶。在《彩虹桥》中,赛德克人忍受了20多年的压迫,最终爆发。他们为了自己的灵魂能重返祖灵,为了自己的信仰,自己内心的声音终于引导他们走向了反抗,他们依旧英勇无比,尽管只有300多人,他们无惧生死,在血泊中,他们走向了光明。

较之赛德克人的淳朴,日本人那压迫人、奴役人的欲望,就显得无比的卑劣。因此,文明和野蛮不是表面现象,不能用暴力来改造,也没有定性的是非。我们应该尊重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日本的文明看似文明,其实实野蛮。萨迪克的野蛮真的是简单而自由。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这句话着实印象深刻。影片中描绘的部落并不是为了保护台湾,甚至不是为了开垦土地而战斗。他们想通过战斗中的死亡,通过彩虹桥回到他们的信仰。

赛德克巴莱,是野蛮的。血腥不是对野蛮的完全诠释,它滋养了强者的骄傲!

电影结束时,莫那鲁达独自一人离开,其他人在最后一战中牺牲。避难所里的孕妇和老人也被日本人杀害。莫那鲁达的遗体在四年以后才被发现。

赛德克人的历史似乎也流传了下来。看完这部电影,我想通过一部电影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而当我们可以通过一部艺术作品了解我们的历史时,我不知道。

赛德克人最后都团聚在彩虹桥的一端,唱着他们民族美丽的歌谣,走向他们的祖先诞生的地方。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8】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著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

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身的对立,只是电影导演片面而精细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与日本人的对立。电影中,日本人占领台湾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

一个小日本军官从本性上鄙视和欺负土著人。莫娜的儿子结婚后,跑出来挑衅,被土著人殴打,最终成为双方对峙的导火索,随后战斗开始。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

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

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心存信念,死并不可怕。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9】

与其他电影不同,《赛德克·巴莱》最先感动我的,不是其自身的电影剧情,而是它背后的故事。

《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因为拍出《海角七号》而声名鹊起,本来,他可以借着这部口碑与票房俱大获成功的电影再拍几部不痛不痒的商业片赚足热钱,但他为了十二年前的一个梦想,选择了另外一条艰难的道路。

为了拍《赛德克·巴莱》他先是于2003年自掏200万台币拍摄5分钟的短片,虽然受到各方称赞,但因商业因素,无人看好此片的票房前景,遂陷入资金筹措困难的尴尬境地。《海角七号》之后,功成名就的魏德圣终于获得了5亿台币的巨额投资,但试拍时每天100万台币的花费仍让导演捉襟见肘,为完成此片,魏德圣不仅把自己《海角七号》赚的5000万台币全部搭了进去,就连办公室也抵押给了银行,但即便这样,资金缺口依然很大,逼不得已的他只好四处借钱,危急时刻,好在台湾的演艺同仁纷纷仗义相助,周杰伦借出2000万台币,只象征性的收了1块钱利息,主演徐若瑄想要卖房子套现但被导演拒绝,最后拿出了1000万台币,其他像言承旭、戴立忍等也纷纷资助,电影结束后字幕中有一个名为“天使·巴莱”的名单,上面都是曾经为这部影片出钱的人,一行一行,密密麻麻,有很多现在活跃在歌坛影坛的明星,也有很多默默无名的人,或许有人指责说这是影片的噱头,但即便这真的是噱头,我也希望今后我们大陆的电影,可以少一些借绯闻八卦等搏出位博眼球的噱头,而多一些“赛德克·巴莱”式的噱头。

这部电影的主角几乎全部都是素人(无表演经验的人),导演把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到电影制作之中,而看网上的新闻,现在很多演员片酬之高令人咂舌,而喜欢打明星牌的电影更是将投资的一大半用到了演员身上,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明星阵容强大而电影情节弱智的作品。而魏德圣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除了是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外,他对电影对艺术的诚意也同样令人感动。

近来又看到一则新闻,是《赛德克·巴莱》引进大陆后首周票房不利,和很多导演不同的是,魏德圣并没有把责任推到观众身上(似乎观众不识货已经成为很多票房不好的最好推辞),而是认真的反思了自己,他坦言说:“我们私下也检讨原因,觉得评论的发酵都只在艺文圈、**圈,但没有影响到普通观众,票房失败也给我们一个反省,以后的营销更要重视普通观众”。如此的胸襟,着实会令很多同行汗颜吧,而值得高兴的是,《赛德克·巴莱》第二周的票房在影厅减半的压力下竟比首周多了两倍,魏德圣高兴的在微博中感慨:

“看见彩虹了”。

张艺谋的《英雄》之后,我们的电影进入了一个现在回想起来无比畸形的怪圈:“大投资、大明星、大场面”的炮制流程让曾经拍出《霸王别姬》这般令世界动容的陈凯歌拍出了莫名其妙的《无极》,以至于现在还翻不了身,也让曾经拍出众多黑色幽默与温暖感动并存的冯小刚拍出了不伦不类的《夜宴》,后来冯小刚自己也说“拍夜宴就为装一把孙子”,而始作俑者的张艺谋在《英雄》后更是变本加厉的推出了《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甲》这样极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能事的作品,一时间影坛变得光怪陆离,如梵·高的画作一般抽象荒诞,骂声越多票房越高似乎成为定理,口碑与票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观众在愉悦了眼睛之后也使得心灵倍受摧残。

直到陈可辛《投名状》的出现,好像才把中国电影这架几乎要失控的马车拉回了正途。之后的好电影似乎慢慢多了起来,《集结号》、《十月围城》、《梅兰芳》,张艺谋也回归本色拍了部《山楂树之恋》,但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按部就班,虽然也能说得过去但毫无惊喜可言,不过是吃老本而已,真正能给人以惊喜的,似乎就只剩下姜文的《让子弹飞》和滕华涛的《失恋33天》。

而台湾电影却在不知不觉中异军突起,在《海角七号》的小清新、小温暖、小感伤之后,魏德圣以一部《赛德克·巴莱》向世人宣告了台湾电影的野心。

这部只能以史诗来定义的电影,大气磅礴,霸气十足,那些血祭祖灵的赛德克族人,为了完成对灵魂的血腥救赎,开始了疯狂的杀戮,鲜血流成了河水,唯有信仰的大旗在天空中飘扬不止。

对梦想的追求,对作品的真诚,对自己的反思,是一部传奇变成了一部充满活力的电影,而电影本身就是一部感人的传奇。

观后感:真正的人

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词语,出自赛德克语(seediq bale),意为:“真正的人”。

——题记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10】

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标题,没有苦心经营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的推荐和万达影院的支持,我不会去看这部片名混乱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台湾原住民反抗外来统治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太奇怪了。台湾被日本统治50年的事实,知道我第一次访问台湾才知道。

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同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文明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如果文明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争来临时,他们选择用鲜血祭奠祖先,选择如何死去,而不是生死攸关。女人们为了节约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己,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己。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

世界上到处是飞舞的鲜血,在茂密的森林里,在清幽的溪流旁。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知道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

我正是在全场的鲜血中读到了人的鲜血,触动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来了,他是如此骄傲,是你的后代。”,部落首领莫那的内心独白,在和父亲的歌谣声中散播开来。

“我们死了,子孙怎么办,他们还有骄傲。”

没有大而包罗万象,没有教条,没有口号,没有政治纲领,没有宣传,血淋淋的人,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人和自然都是这部抗日电影的一部分。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11】

莫娜问达克斯纳威:你想进入日本神社还是赛德的祖灵?然后是一面无声的镜子。美丽彩虹的一端是泥泞的溪流,另一端是茂密的马奇坡森林。

“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要带你去看我们野蛮的骄傲!”这也是这部电影最让人留恋的一句话,它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情绪的表达,也是一种血性、尊严的强加,让潜移的价值观冲击你,在你心里留下烙印,无形之中你便带着这种烙印生活,左右你某时的某刻。

关于成长,电影的主线是莫那的一生与他的马赫坡,从他第一次出草到消亡在森林之中,这亦是一场从骄傲到骄傲的回归,巴万纳威问莫那鲁道:我听祖父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英雄,莫那走进雨幕时回答:我现在也是一个英雄。

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真实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中国大地的故事!如果成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那我们为什么要忍受它呢?从莫那身上你看到一种理念:

没有不可战胜的人,只有不可战胜的意志!如果传统不忘记继承传统,那么就不可能被剥夺传统!

还有一种成长,是一种残忍的赴死式的逼迫,巴万—一个十几岁的赛德克,当自己的祖母为给男人省下粮食而自尽,当自己的同伴被日军残忍射杀,当自己脸上刻上赛德克巴莱深深的图腾,痛苦、痛恨和骄傲的催化下,他仿然间长大。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当如此巨大的社会关系突然崩溃时,要么你在这场崩溃中成为巨人,要么你在这场崩溃中成为尘土。关于他的最后一组镜头:

搂着一个颤栗的侵略者跃下万丈深崖。民族的苦难往往激发一个民族的意志和本质,这时候他们是一个个有诉求的人,而最强烈的诉求却往往不在于我们想要得到什么,而是想去纪念什么,就像今天是七七事变77周年,没有人忘记,时间会将它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血祭祖灵时荷戈社首领问莫那若用生命去换孩子们脸上的图腾,那么用什么来换取这些年轻的生命?

莫那说:用骄傲!

女人和土地这是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部落的男人洗不掉他们的手上的血迹。女人张开双手为男人做战袍,结出厚厚的茧。既然男人了解世界,就有两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女人和土地!土地使男人得以生存,女人使男人得以继承,所以男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注重两者。

莫那朝自己妻子开枪时说:感谢你们女人孩子,成就了部落男人的灵魂。男人、土地、女人三者彼此守护,在**中寻得共性,彼此依存形成体系。

在阴谋中,萨迪克的女人去打水时遭到日本山警的骚扰。蒙娜说:“你敢欺负我的麻婆子!这是一种先抛弃生命的威胁。任何基于死亡的行为都不是死亡为胁?男人、女人、土地,组成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电影彰显出来的是男人对其女人至死的守护,女人对男人献出灵魂的敬畏,他们对足下土地的无比的感恩!

镜头中,莫娜对人们说:我们的祖先从未失去过狩猎场。我不愿意!一句不甘心包含了太多,子子孙孙曾在这里繁衍,每一首族歌都在这里孕育,他们在山林里打猎在部落里分享,在溪里取水在雷光里歌唱,其实所有物象的本质规律就是放不掉一种精神富足的生活!

因此,他们的血腥反抗也导致了更多的血腥**。导演魏德圣没有规避那些血腥的镜头,这让很多人不适应,但是却有很少人看到了魏德圣导演给出的对比:一个“文明”的种族侵略了“野蛮人”的家园,又动用生化**进行杀戮;一个文明的种族,戮我同胞,残我兄弟,夺我家园?

任何违反和平与正义的国家都将被时间证明是错误的。在土地认知方面,日本当时的假设是错误的。

矛盾与愁绪莫那夹在族人的期望与日本人之间,忍下去就不是赛德克巴莱,再过二十年就连孩子都变成了日本人;花岗和达奇斯,两个考入日本警察里的赛德克也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想让族人过上文明的生活,抛去自己野蛮的标签,却又处处被以野蛮对待,被嘲笑与讽刺;铁木斯瓦力,誓杀莫那的异族首领,内心痛恨日本人,却又被日本人利用仇恨,选择与莫那的对抗中证明自己的勇武。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和发展是相互滋生和消亡的,历史和人类发展也是如此。最终,所有的矛盾与愁绪都在莫那一句:

战死吧,赛德克巴莱中消亡,一郎穿着日本人的衣服剖开了自己满腹的愁肠;达奇斯纳威吊死在马赫坡茂密的森林;铁木在拼杀中被砍下了头颅;莫那消失在自己的猎场...当硝烟归于平静,故事被时间积淀成历史,我们也许便不再去追溯那一代人的心情,而更多的是去效仿一代人的精神,我们必须继承这份精神!阿房宫最后有一句话: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人应该记住这句话!在我们国家的历史面前,每个人都必须记住这是光荣还是耻辱,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魏德圣的真假,既没有因为民族情绪而故意丑化日本人,也没有因为考虑到内地票房而美化汉人,这是对历史本质的尊重。人总是禁不住去评价别人,美化自己,掩饰缺点,忍不住说自己是对的,以及迫不及待地去证明为什么这样是对的,这是人性的弱点,它使人际关系变得尤为复杂,让真与假的对立越来越明显与激化。然而,美与恶、善与恶的界限并不完整,这些结论性的评价往往是相对的。

就像电影里的小岛,曾经很善良,但在雾社事件中,他失去了家人,仇恨让他想为赛德克的妇女和儿童而战。所以当我们去尝试评价小岛或者任何一个人时,我们便错了,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经历除自己之外任何人的每时每刻!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正视历史,不能在铁证依然保持可悲的欺瞒,这更多的展现的是一种未来。

当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和强大的文明时,我们的历史是不是每是每刻都有人在告诉我们?有时候,事实远比心痛要严重得多。如果我们不记得历史,那否认历史罪又有什么区别呢?睁开眼睛,70年的硝烟过后,祖国每一寸逝去的同胞都在等待历史的触动。我们需要触摸历史来矫正我们的脊柱。

77年,岁月记住的不仅仅是正义,我们坚信丑陋也终有一天会被人们心中的太阳曝晒;77年,还没有等到历史审判的时刻,每一个华夏儿女将会持之以恒的等待;77年,假如历史的罪人低下自己愚昧的脑袋,我坚信可以换来正义审判的从轻;77年,当所有人都做到这些,通往和谐的彩虹桥我们才能并肩走过。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12】

从侧面的角度看,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是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那群雪松真实太逼真了。在你的眼里,他们可能残忍暴力,但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幸福。

从影片中得到的感触是,“若明知前方是绝路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前吗?”赛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却是犹疑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太懂得趋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学会忍受,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而他们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传承而不仅仅是繁衍。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

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

赛德克人在河里相互厮杀的那一幕,让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而他们的愚昧来自没有文明的教育,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外敌来袭时最重要的是一致对外,内部的矛盾在灭族的威胁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我认为所谓文明并不是指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毕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而生并且他们快乐。文明应该给他们带来的是思维的变化和进步,让他们知道面对问题这样做可能比这样做要好。然而,总有人想以绝对文明的方式铲除异见者。

野蛮和文明间的矛盾,产生于“绝对”。我相信看这部电影的人会很感动的。我想也许你不用战争片的绝对要求来看,你会更喜欢它一点。

谢谢!欧阳学仕

2012年8月28日

本文来源://www.dhd7.com/d/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