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范文网 >地图 >观后感 >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时间:2023-12-24 作者:读后感范文网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集锦。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1

这期的主题词告别,非常应清明节,但是告别其实有好多种,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说的,文学作品写了多少年,其实就是一篇文章,那就是生离死别。

关于告别,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说,有些时候,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她说,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意味着新的开始,有了告别,我们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贵的。

这期正好处于清明期间,让人不由得会想念逝去的亲人们,而好几个朗读者也正是送给他们死去的亲人们。

第一个朗读者是姚晨,她朗读的是鲁迅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送给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却给过我们温暖的人们,是呀,萍水相逢的过客在我们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很多,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走散了,或许你都想不起来你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了,但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或许是对这种关系的最好解读吧!

第二个朗读者是清华生物系的高材生程何,中度抑郁症患者,她现在从事的是音乐剧译配的工作,和她一起朗读的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阳,他们共同朗读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年轻时就应该为自己喜欢的事努力一次,他们做到了,送给他们已去另一个世界的朋友罗颖珊。

第三个朗读者是曹文轩,他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中国人,他是北大教授,他朗读他的作品草房子片段,送给他亲爱的父亲,他说没有父亲,他就不可能走入北大,不可能走向文学道路,不可能坐在美丽优雅的董卿女士面前来谈告别,告别无处不在。

他说告别有好多种,但是诀别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告别,与亲人的死别最让人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第四个朗读者是演员李立群,他朗读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我想会是好多人的理想吧!

他说理想的家庭必将在理想的国度内。说到生死,印象深的一点是他和儿女们说的如果奶奶走了,就磕头,不要哭,让奶奶安安静静的走,他将来走的时候儿女们也这么做就好!

第五位朗读者是演员张国强与参与马里维和部队的官兵代表们,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此情此景下连演员张国强都哽咽难语,每一个官兵都是好样的。

在与他们的聊天中,他们说到,每个人走之前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真的是视死如归啊。他们一起朗读的是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送给他们牺牲的战友亮亮,看着他们的叙述,听着他们的`面临的环境,真的想一想在生死面前还有什么大事呢

最后一位朗读者是作家王蒙,他说告别有两种,一种是时间的告别,一种是空间的告别,每一种告别我们只有面对,八十多岁的老人,看惯了生死,见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开。他说虽然告别会给我们带来酸痛的体验,但是也会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告别,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他朗读的是明年我将衰老,送给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

整个这期节目看下来,让我们对于告别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告别其实无处不在,所以看淡生死,好好活着就是我们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

犹记得这句话人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一次再见都可能是再也不见!所以告别真的是无处不在,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人世间过客有之,至亲有之,知己有之,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下辈子我们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今天正好清明节,天气也都在为人们的思念渲染着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都要学会告别,与过去的自己,与已故的亲人,与所有消失的一切告别,有一句话叫做向死而生,以前一直不懂,这期节目看下来,我懂了,那就是在告诉我们虽然明知道死亡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笑对生活,依然要学会告别,依然要从容面对。

告别是一段结束,也是一段开始,所有的告别,不管我们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它都会发生,面对告别的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因为有可能每一次再见都会是永别。

逝者已逝,只留下生者长相思,多少年来,已经见过很多的生死,尤其听到同龄人的事更是让我觉得活一天我们都在赚一天,活一天我们都要好好的过一天,或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为什么活着呢为了不枉我们来过这个世界一次,为了好好的体验一场,为了好好的学会告别,为了我们的丰富的精彩的人生!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都没有重来的机会,告别无处不在,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过去的自己在告别,随时随地都可能经历亲人的告别,没有任何办法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唯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知。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今天这个节日也是我们很好的对孩子死亡教育的契机,中国人避讳死亡,但是死亡谁也无法逃避,与其躲躲闪闪,不如坦然面对,不然有一天你让他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

清明寄哀思,从容去告别,愿生者珍惜,愿逝者安息!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2

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

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

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

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

漫漫人生路,

不可复制的“第一次”,为我们开启人生新篇章,

正如同北汽绅宝x35,凭借超高品质和卓越性能,

助你驾驭非凡人生,憧憬美好未来。

第五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的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本期《朗读者》将邀请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分享他难忘的“第一次”飞行,“其实这个第一次绝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在座的以及电视机前的每一位炎黄子孙,它属于我们深爱的国家和民族,甚至属于全人类。”

当主持人董卿问到当时是否会担忧风险问题时,杨利伟坦言道:“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风险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同时,杨利伟表示特别想借《朗读者》的舞台,表达对于战友、同事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背后的每一个人的敬意。

一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给大型电视连续剧作曲,第一次举办音乐会,第一次尝试把电音创新融入传统名着,他的众多第一次都与《西游记》有关。

对于许镜清先生来说,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过于举办音乐会,这也是他辗转了30年的心愿。此次,许镜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讲述举办音乐会的“九九八十一难”,“资金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去年四月份的时候有公司老板说可以出资办这个音乐会,前前后后忙了两个月,但是人家最后跟我提各种要求,甚至要上台演唱,这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3

《朗读者》第五期中,董卿与大家共同回忆那些难以忘怀的“第一次”。

王学圻朗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王学圻成为了《太阳鸟》的导演,这是他第一次。《太阳鸟》剧情来源于杨丽萍的自身阅历。第一次做导演王学圻知道了导演的艰辛,也明白了导演的责任就是将优秀的作品呈现到观众面前。王学圻朗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学圻将朗读送给当年的主创团队!“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为梦想奋斗,为人生每个第一次努力!

棋士柯洁朗读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片段

小小年纪的棋士柯洁并不畏惧与阿尔法围棋的对弈,他说,人工智能是没有经历过棋手所经历的苦,它不知道从排名倒数第一到世界冠军的感觉,没有积淀,没有感情,也就没有传承的意义。专业棋手背负的是一种责任,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棋手的原因。柯洁朗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片段。朗读中承载了柯洁对未来的不畏惧,是他直面挑战的勇气。

许镜清朗读巴金的《灯》

西游记作曲许镜清于去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一次《西游记》音乐会,音乐会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在网友的众筹下与大家见面。为了这场音乐会,许镜清先生三次落泪,第一次是心脏病发住院时,那是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是音乐会当天在台上,那是感动的泪水;第三次是音乐会举办完,回到家嚎啕大哭,那是欣喜的泪水。许镜清先生朗读巴金的《灯》送给所有热爱西游记的观众。

刘震云朗读《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与女儿刘雨霖的第一次合作。女儿的一句话“好的电影里看不到导演,看不到摄像机,看到的只是人物和故事。”打动了刘震云。刘震云爆料自己与女儿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刘震云现场朗读《一句顶一万句》。献给喜爱《一句顶一万句》的读者。

王佩瑜朗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王佩瑜第一次看京剧,那时还不到三岁,演员在台上扮花脸,花脸一叫唤小佩瑜就哭了,结果那场戏只看了一半。

第一次看京剧,就被场景吓呆,但是从此京剧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王佩瑜第一次以专业京剧演员站在舞台上时,她就决心不仅要传承京剧,更要去传播京剧。王佩瑜现场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致献京剧前辈孟小冬。

杨利伟与四名大学生朗读

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

今天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的四名大学生来到了《朗读者》舞台,朗读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向所有航天人致敬,向每一个人的飞天梦想致敬。杨利伟与年轻学子共同的朗读,是航天事业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接过手中的接力棒,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坚持不懈地探索太空这个神奇的空间。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4

前不久,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会让人们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节目中第二个“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节目中第三个“人”是电视观众,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节目中未见到第四个“人”,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的延续。

董卿认为朗读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朗读者》也发起了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节目走近生活,活动的核心就是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爱。在线上活动“为ta读”的展示中,现场记者被邀请上台,朗读他们写给最爱人的一段话。一位记者读给退休后正在转变心态父亲的话打动了董卿,董卿说她的父亲退休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调整期,从报社退休的他现在仍然每周坚持写两篇稿子寄给报社,如果采纳了他就会特别高兴。白岩松打趣说:“当面说出爱意很难,但用朗读的方式就变得简单,这也是《朗读者》的又一个功能”。

董卿在采访中曾回答过她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几乎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主持人白岩松说:“今天站在这里,仿佛看到邻家的妹妹突然之间就弄成这么大一件事情。《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5

提到王学圻,大家首先会想到这位资深老戏骨塑造的军人、硬汉等形象。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他在的时候还当过电影导演,拍的是舞蹈家杨丽萍的故事,名叫《太阳鸟》。时隔近,王学圻在《朗读者》与大家分享他第一次当导演的故事,现场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神情凝重,时而滔滔不绝,时而陷入沉思。

“这是自己第一次做导演,所以从前期筹备到最终成片一共花了5年的时间。在这5年里,几乎放下了其它所有工作,期间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对于我来说是一段痛并快乐的经历,记得每次送审甚至连出租车都不敢打。”王学圻坦言道。

朗读者:刘震云

刘震云回忆起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的情形,拿到了70多元稿费,被问到用在哪了,“请女朋友吃饭!”他风趣的答道。

,刘震云的两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莲》和《一句顶一万句》电影版上映,掀起热潮。《一句顶一万句》由他的女儿刘雨霖执导,这是父女两人的第一次合作。睿智又风趣的刘震云朗读了《一句顶一万句》选段,我们看到了这位中国优秀作家、编剧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朗读者:王珮瑜

王佩瑜14岁时由票友舅舅领进京剧大门,初学老旦,短短几个月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王佩瑜小的时候,她就发现京剧受众大都是一些老观众,并深感京剧文化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于是后来王佩瑜开始走下舞台有意识地推广京剧,不仅在各地开办公开课、清音会,还走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京剧。前不久,因为在某档网络综艺上的惊艳表现,王佩瑜还曾引发过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为“京剧推广第一人”。而谈及推广京剧过程中的艰难,王佩瑜则淡然表示:“做京剧演员的分内事,其他的委屈、艰苦都没什么。”

朗读者:柯洁

年仅19岁的柯洁从小学习围棋,现在是职业棋手,目前排名世界第一。今年1月,谷歌宣布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尔法围棋。对人工智能来说,围棋一直是一个禁区,这位90后的世界围棋冠军将用实力证明,人与机器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遇强则强,直面挑战!

朗读者:许镜清

一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给大型电视连续剧作曲,第一次举办音乐会,第一次尝试把电音创新融入传统名著,他的众多第一次都与《西游记》有关。

对于许镜清先生来说,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过于举办音乐会,这也是他辗转了30年的心愿。此次,许镜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讲述举办音乐会的“九九八十一难”,“资金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去年四月份的时候有公司老板说可以出资办这个音乐会,前前后后忙了两个月,但是人家最后跟我提各种要求,甚至要上台演唱,这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朗读者:杨利伟

的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本期《朗读者》将邀请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分享他难忘的“第一次”飞行,“其实这个第一次绝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在座的以及电视机前的每一位炎黄子孙,它属于我们深爱的国家和民族,甚至属于全人类。”

当主持人董卿问到当时是否会担忧风险问题时,杨利伟坦言道:“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风险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同时,杨利伟表示特别想借《朗读者》的舞台,表达对于战友、同事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背后的每一个人的敬意。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6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17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杭州朗读亭在哪里?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7

在我们人生旅程里,有太多的“第一次”,最初的感觉往往新鲜而富有诗意,在父母的记忆里,孩子的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感觉都是那样甜蜜而美好。

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如果人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王学圻

20几年前,成为了《太阳鸟》的导演,这是他第一次执导电影。《太阳鸟》剧情来源于杨丽萍的自身阅历,拍摄期间曾出现资金断裂情况,消失的杨丽萍在第三天带回两麻袋钱,里面甚至有毛票和分票,自此王学圻笃定要坚持完成这部电影,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坚持了下来。第一次做导演王学圻知道了导演的艰辛,也明白了导演的责任就是将优秀的作品呈现到观众面前。

棋士柯洁

并不畏惧与阿尔法围棋的对弈,他说,人工智能是没有经历过棋手所经历的苦,它不知道从排名倒数第一到世界冠军的感觉,没有积淀,没有感情,也就没有传承的意义。专业棋手背负的是一种责任,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棋手的原因。

央视西游记作曲许镜清

于去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一次《西游记》音乐会,音乐会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在网友的众筹下与大家见面。为了这场音乐会,许镜清先生三次落泪,第一次是心脏病发住院时,那是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是音乐会当天在台上,那是感动的泪水;第三次是音乐会举办完,回到家嚎啕大哭,那是欣喜的泪水。

刘震云

与女儿刘雨霖的第一次合作。女儿的一句话“好的电影里看不到导演,看不到摄像机,看到的只是人物和故事。”打动了刘震云。刘震云爆料自己与女儿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王瑜

第一次看京剧,那时还不到三岁,演员在台上扮花脸,花脸一叫唤小瑜就哭了,结果那场戏只看了一半。

第一次看京剧,就被场景吓呆,但是从此京剧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王瑜第一次以专业京剧演员站在舞台上时,她就决心不仅要传承京剧,更要去传播京剧。

[朗读者观后感第五期]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8

按照一般人的印象,读书是一件艰苦又无聊的事。

把一件艰苦又无聊的事做成综艺节目,有火的可能吗?

在《朗读者》之前,答案是:不知道。在《朗读者》之后,答案是:有!

刷完两期,赫然发现:《朗读者》节目组绝对是不动声色的心机girls&boys!他们把我们平时都忽略了的读书方法悄无声息地用在了节目里,或者,换句话说,这档节目的本质就是一位学识渊博、懂读书、也懂你的人在教你读书:

第一课:带着自己的人生经历读书

濮存昕和郑渊洁都绝好地示范了这一点:

濮存昕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被同学叫“濮瘸子”,只到遇见医术高明的荣国威大夫,才终于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样改变终身命运的遇见只是濮存昕个人的独特体验吗?并不,几十年前的老舍先生写过的《宗月大师》就早已记叙过类似的经验。

郑渊洁小时候被学校开除,父亲的一句:“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成就了一位童话大王。这句话在一个孩子心中的分量,要在成年以后看《爱迪生传》时因同样的一句话哭得稀里哗啦才得以体现。

在书中找到与我们有着相同际遇的人,带入自己的际遇和所思所感,才发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早有人经历过,你的怨恨嗔痴、喜怒哀乐,都同前人如出一辙。正是在这种代入感中,我们被慰解、被启发,而这,正是读书的重要乐趣和意义。

第二课:带着自己熟悉的情感读书

已播出的两期《朗读者》,选题都很有意思:遇见和陪伴,这是人人都会有共鸣的话题。而所涉及的情感,除了无国界医生、蒋雯丽这样的志愿者的大爱之外,更多的还是亲情、爱情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这就会有一个好处:每个人都能够在里面找到最打动自己的那段。

新妈妈们会记得“如果没有你,这一百天就会像它之前的一百天以及它之后的一百天一样,陷入混沌的时间之流,绵绵不绝而不知所踪”,并觉得它表达出了自己初为人母无法说出的喜悦和感恩,恋爱中的人会被“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打动,好像短短一句就道尽辗转心头无以言表的甜腻和思念。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这是一切艺术形式能打动人的前提。当我们带着丰富的情感去读书时,就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作者流淌在文字里的感情:无论是文字表达出来了的,还是没有被表达却显而易见的,都让人感同身受。

可能有人会说:我要那么多丰富的感情干什么?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我自己的答案是:为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推己及人的不忍。这种答案也是不合时宜吧!那么,我再找一个理由: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多看小说有助于提高人的情商。

第三课:带着生命的困惑读书

日常生活的错综琐碎、困惑迷茫,总是在一层又一层的追问中,指向孤独、生命的意义等这些看似宏大的哲学命题。当然,书也不能给我们一个明确且唯一的答案,但无数前人穷其一生的追问和探索会帮我们打开思路,拨开眼前的迷障。

蒋雯丽说:演戏可能不能作为一辈子的工作,但公益是可以做一辈子的。生命原本没有什么意义,是珍惜生命的人,给了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每个人的终极问题在于:你自己给自己生命定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之后,总是有一种毫无来由的自信:我会找到它,并践行。

linkedin关于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推送,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奥斯卡把奖颁给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真相。《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一从头至尾都没有剧情反转的电影,让作者感叹说:承认吧,并不是所有下过雨的天空都会冒出彩虹。

好的艺术作品会带领你看到生活的真相,另一部分好的艺术作品也会给你的追问以回答:既然一切从结果上来看,都毫无意义,我们为何还要坚持?甚至,活着?

第四课:带着未被满足的好奇心读书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日剧《女王的教室》里面的一段台词,当学生在公开课上想要刁难老师时,问出了一个难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之前老师已经说过不管怎么学习,就算进了好的大学、好的公司,也没有任何意义?”天海佑希饰演的老师给出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回答。

《朗读者》第一期,让很多人都记住了许渊冲这位96岁高龄的老爷子,在许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用周末时光睡觉的时候,他却要再向夜晚偷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读书、译作。若不是有将创造美、发现美作为人生最大乐趣的好奇心,还能有什么能让一位高龄老人活得神采奕奕、充满盼头?

好奇宝宝在知识面前总会显得贪婪,很快就会发现,父母、老师、周围的人都无法解答你所有的问题,这个时候,书籍就是最好的选择,一则因为它们够多,二则不会烦你,萦绕心头的问题得以圆满解答时的欣喜,非同道中人不能体会。

第五课: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

《朗读者》中所选的,大部分都是经典,名家如莎士比亚、老舍、冰心、林清玄等,名著如《瓦尔登湖》。而节目中所选的,又是这些名家的经典篇章、名著的经典片段,所以,基本上每一页书中都有能够打动人的金句,自然能吸引观众。

犹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柚子,恰好是一个水分不足、还带着苦味的劣质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柚子在我心中就等同于难吃的水果。一直到后来,在同学的怂恿下,又再次尝试吃了一次,发现跟我小时候的记忆完全不同:原来它是这么美味的一种水果!

书籍何尝不是如此,对一个不经常读书的人来说,听到所有人都在大谈读书的种种好处,就决定找一本看看也是有的。结果发现,既不能引起自己的共鸣,也没有可供学习的干货,情感的诉求和理性的诉求都不能满足,看它何用?

至于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有两个方法:一是多看,当自己的“扫雷”师。看得越多,就越知道哪些适合现阶段的自己。另一个就是追随与自己阅读品味类似的人,看她重点推荐的书。

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篇9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朗读者》第七期告别

朗读者:曹文轩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是内心纯净的。作为儿童文学家,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刘震云、陈建功等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他用行动催生着阅读的成长。曹文轩,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在《朗读者》,他要讲述儿时与父亲的回忆、告别家乡的父亲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朗读者:姚晨

她是微博女王,时髦孕妇、时尚辣妈。她勇敢的秀出自己的幸福,自信、踏实、快乐写满她的笑容。回首青春的过往,从《武林外传》到《潜伏》,从舞蹈到电影,从福建到北京,一路走来,一路精彩!她将怎样告别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

朗读者:维和英雄

别人都在问为什么是我的时候,他们在问为什么不是我作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不仅参加了联合国从筹划到成立的全过程,而且在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自1990年以来,中国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数万人次。在执行维和任务过程中,中国军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做事拼命、认真是他们的习惯;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是他们的誓言。又是谁,怎样用生命中最后37秒,挽回了战友们的平安

朗读者:程何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剧中文版,像《音乐之声》《猫》《妈妈咪呀》,几乎全部都是经由她之手翻译而来的。程何是一位年轻的译者。而她翻译的对象,是近些年逐渐被大家熟悉并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她被保送清华生物学博士,却放弃了这条道路。她告别安逸,选择冒险:音乐剧这条路看不到结局,但要为心而工作,而不是为生活。

朗读者:王蒙

时代裹挟着一颗不老的心灵,困苦折不断梦想的翅膀。历经苦难后的永不言败是他的个性,乐观、风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风雨后的一唱三叹,腾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呐喊着《青春万岁》;他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辈子的活法》,八十多岁《这边风景》依然独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告别北京,告别新疆,再告别妻子,79岁的王蒙回头打量39岁的自己,也让他思考在新疆度过的xx时光。他觉得今天的作家王蒙与那xx大有渊源。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朗读者:李立群

李立群是受到戏剧文艺青年们顶礼膜拜的大师,会说相声、能演小品,电影电视拍了无数。他是活跃在荧屏上的不挑戏、不等戏的拼命三郎,也是在西餐厅做过表演秀的影帝,他说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面对告别,他又会与我们分享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本文来源://www.dhd7.com/d/230.html